时间:2022-01-10 点击: 次 来源:不详 作者:佚名 - 小 + 大
原标题:“中国天眼”重磅成果发布!我们非常想念他…… 来源:清华大学 ![]() 据从中国科学院获悉 2021年 科学家依托“中国天眼”FAST 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持续发现毫秒脉冲星; FAST中性氢谱线测量星际磁场 取得重大进展; 获得迄今最大快速射电暴爆发事件样本; 首次揭示快速射电暴爆发率的完整能谱 及其双峰结构; …… 基于超高灵敏度的明显优势 FAST已成为 中低频射电天文领域的观天利器 未来将产出 更多深化人类对宇宙认知的科学成果
中国天眼这些让我们自豪的成就 有一个人功不可没 他就是 清华大学1963级无线电系校友 南仁东
![]() ![]() 2021年12月19日拍摄的“中国天眼”全景(维护保养期间摄,无人机照片) 南方有仁东 追寻天星梦 “中国天眼”之父南仁东 二十多个寒来暑往 8000多个日日夜夜 他用自己生命的近三分之一的时光 在世界天文史上 镌刻下新的中国高度 被誉为“中国天眼”的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 是观天巨目、国之重器 中国天眼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 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据悉,FAST自2020年1月通过国家验收以来 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 2021年3月,FAST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 已有14个国家(不含中国)的27份国际项目 获得批准并启动科学观测 ![]()
“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,我们没有,我挺想试一试。”
为了这句话 他拄着竹竿 执着地奔走在大山深处 喝浑水、吃冷干粮 踏遍上百个窝凼 “为了选址 南老师当时几乎踏遍了 那里的所有洼地” 他原本乌黑的胡子和头发 也渐渐变得斑白起来 ![]() 这是2010年8月拍摄的南仁东。 “他总是说,FAST寿命有30年 相当于使用1天国家要投入投11万 如因为工作失误,停用一天,损失11万 这个担子一直压在心上” FAST顾问斯可克说 “他为这个项目起名叫FAST 就是希望这个项目 一定要快一点!再快一点! 让中国快一点探索宇宙!”
2014 年,FAST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 年近七旬的南仁东坚持自己第一个上 亲自进行“小飞人”载人试验 这个试验需要用简易装置把人吊起来 送到6米高的试验节点盘 在高空中无落脚之地,全程需手动操作 稍有不慎,就有可能摔下来 从高空下来,南仁东的衣服被汗水浸透了 但他发现了试验中的几个问题
就在“中国天眼”即将建成之际 南仁东被确诊为肺癌 然而手术后仅仅3个月 他就再次出现在施工现场 他从未有一刻 忘记过自己的科研事业 ![]() ?2017年9月15日? 他永远离开了我们 一年后 天上多了一颗“南仁东星” 或许,他正在以另外一种方式 继续守望着 这片他挚爱一生的土地
“感官安宁,万籁无声 美丽的宇宙太空,正以它的神秘和绚丽 召唤我们踏过平庸,进入无垠的广袤。” 很多人还记得,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 南仁东一字一顿地 向他一生所爱的星空告白 “72载人生路,像是只为FAST而来” 24年,从选址、立项、可行性研究 到指导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模型试验 南仁东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给了 这个“大国重器” 奉献了一个清华学子 对国家民族的全部赤诚和心力 ![]() 他的眼睛闭上了 中国的“天眼”却慢慢睁开了 世界天文史因他而改变 每逢听到他的名字 我们总能骄傲着落泪 不仅仅是南仁东 纵观时间长河 那一个个身影前赴后继 一次次科学技术 创新突破的身后 是一代代科学家 久久耕耘的付出与坚守 向南仁东先生致敬! 向所有的他们致敬!
南仁东(1945-2017),1963至1968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,“文革”后在中科院深造获硕士、博士学位。198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工作。他潜心天文研究,1994年提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(FAST)工程概念,并作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,主导利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,从论证立项到选址建设历时22年,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关键作用。2018年,作为“中国天眼”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,被授予“改革先锋”奖章;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,被授予“人民科学家”国家荣誉称号。
来源丨新华网 素材参考 ?《大国工程背后的清华力量∣南仁东们: 擦亮中国探索和追问宇宙的“天眼”》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?新华视点 排版|张馨 编辑|赵姝婧
|